就业难是个老话题,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下,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中医毕业生作为就业大军中的一部分,他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是什么呢
“辨证论治”就业难
中医治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达到辩证论治的效果,我们不妨以此为手段,来破解中医毕业生就业难题。
望诊篇:远离招聘会 一心只考研
且看这样一组数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医药类在校本专科生377475人,博士生3255人,研究生20937人,这表明当年 40万中医药毕业大军面临着就业;
——我省2007年度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显示,协议签约率前十所学校没有山西中医学院,而其研究生考试升学率在本科院校排名中却仅次于山西医科大学,这标志着中医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其他专业毕业生;
——记者查访近几年的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参与应聘的医学类毕业生很少,中医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
2008年,山西中医学院有700余名本科毕业生,其中85%的人都报考了研究生。
难道中医毕业生不急于找工作?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闻诊篇:大医院难进 小医院无心
山西中医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处处长王旭解析道:从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形势和社会需求分析,本科生、专科生的就业,只能面向地、市、县、乡的基层和广大企业。中医毕业生进不了大医院大多选择考研。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大都在积极准备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根本无暇也无心参加招聘会。考研也并非易事,虽然近九成本科生走上考研之路,但一般只有30%到40%的学生能如愿,而且即使考上研究生,最终还得面临就业问题。
事实既然如此,中医毕业生为何要“挤”于此路呢?
应届毕业生小李向记者道出心里话:毕业后当然首选省市级大医院就业,但门槛高,要想进入确实不易,而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在待遇、发展前景及生活条件上水平较低,一般都不情愿走这条路,于是大多选择继续深造等待时机。
十年前于该校毕业的小赵被分配到一家县级中医院,几年后,他再来省城求学,如今研究生毕业正面临就业。他如是说:在参加工作后,由于接诊病人少且待遇不高,不仅没有了抱负,而且所学知识难以应用,所以选择了考研,现在倒是毕业了,但能否进入大医院仍然未知,因为研究生也太多了。
问诊篇:与其招应届 何如求经验
看来,中医毕业生考研比例之高并不奇怪,但除了他们深思熟虑的就业、技术等因素外,是否也该虑及用人单位的想法和就业环境呢?
记者在省城许多医院走访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有医院都需要人才。不同的是,省市级医院由于编制、人事审批等方面的原因,进人寥寥,一般是临时聘用,工资不高,工作强度不小;一些乡镇卫生院则不仅工资待遇不高,学生的人事关系、基本保险解决起来也有困难;部分民营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渴望招贤纳士,但前提条件是要有经验、来了就有业务量和岗位信任度的“成熟型”医疗人才,所以他们宁愿高薪聘请退休的老专家。何况接收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个最大的顾虑,就是应届毕业生适应期长,知识转化率低,当毕业生积累一定经验后,一般都会跳槽走人,到时得不偿失。
更重要的是,大多医疗机构选人用人采取的是缺什么选什么的救火式用人方式,不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为节约成本,即便临时招聘也在尽量控制。
切诊篇:提倡先就业 观念要改变
针对中医毕业生的想法和就业形势,业内人士呼吁,就学生而言,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不要老盯着大医院,要勇于到基层去锻炼;就学校而言,要多与用人单位沟通,及时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高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适应。
记者了解到,山西中医学院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参加由学校或省举办的各级各类创业计划竞赛,从学生最初的创业设想、筹划到实施,学校会及时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了解学生需求,引导正确方向,充分利用山西省青年创业指导中心和学校的医疗、科技、人才资源,为学生创业搭建平台。
据该校就业处负责同志讲:学院现已开通了移动和联通信息平台,及时向学生发布用人单位信息;今后用人企业来单位招聘人才,根据需要随时召开洽谈会;学生联系到用人单位,随时办理派遣等。寒假期间,学院还组织人员在全省开展了走访和“推销”活动,以开拓县、乡、村三级用人市场,千方百计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
处方:村医+洋医+店医模式
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培养高等中医人才的学校,山西中医学院已全面启动就业方案。2月25日,记者看到了他们为毕业生就业谋划的“破冰”之策。
“选拔应届和往届毕业的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科类毕业生,到我省15186个行政村中的6971个空白卫生所村,开展为期两年的医疗卫生工作实践。”这是山西中医学院的一个想法。周然院长认为,农村太需要大学生医生了,选拔医科类毕业生到农村开展医疗工作实践,对于扩大毕业生就业渠道,延长就业择业期,缓解就业压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此举相对于政府花钱组织现有村医进行培训,不仅简便,而且省钱,如果这个设想得以实施,将大大有益于农村就医和毕业生就业。
在积极拓展省内市场的基础上,该校加紧对国外中医药事业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摸索中医人才输出的途径和渠道。针推系政治辅导员张斌仁老师这几天正在为挑选3名学生到智利开展针灸按摩医疗服务忙碌着,他说:“我们系有老师在智利做访问学者,熟悉当地的医疗市场,正需要推荐一些学生到那里当‘洋大夫’,在国外,中医也有很大的市场,这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就业途径。”
与此同时,学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2008年毕业的专科学生戴金儒和同学办起了社区按摩店,成为了“店医”。
本报记者范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