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高校人才网
  • 双一流
  • 研究生院
  • 民办高校
  • 独立学院
  • 高校
  • 百科
高校人才网

高校人才网

高校人才招聘服务平台|舟航科技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西
  • 内蒙古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上海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海南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宁夏
  • 新疆
  • Toggle search form

[中国农业大学] 2010年 大学仅仅去行政化是不够的——人民网访谈

Posted on 2010年3月12日 By gxrcw [中国农业大学] 2010年 大学仅仅去行政化是不够的——人民网访谈无评论

编者按:近来,大学的去行政化问题,成为舆论关注重点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去行政化,不光是政府的事,也是需要每个大学管理者去做的事。这就需要每个大学管理者,都要对去行政化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把有关观念和关系理清楚。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教授。

为什么大学的去行政化成为舆论焦点?

    记者:有关报道中,往往把行政化与行政级别混在一起讨论,把取消大学或者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作为去行政化的突出标志。行政化是我国的特色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对着社会上的各种公办机构看过去,满眼都是行政级别,大学或者其他各类学校不过是其中之一。为什么人们独对大学的行政级别问题特别关注?

柯炳生:细想起来,这里边可能有若干个重要原因:一是我国大众对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高度重视,二是人们对大学教育现状极为不满意,三是认为行政化(以校长的行政级别为代表)是大学教育问题的根源。

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强烈的望子成龙的传统文化,决定了对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这种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的终极目标,是大学。大学前面的所有阶段,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不管有什么问题,都是个基础和铺垫。对于绝大部分家长、学生和中小学校来说,高考是硬道理。大家都想上大学,上好大学,上重点大学,上名牌大学。然而,大部分人的实际情况总比期望差一些。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上了大学之后,毕业找工作也不能尽如人意。于是,人们的意见就很大。国家决策层认为创新人才缺乏,而老百姓则认为高考不公平,大学质量差。于是,就生出了种种对大学的不满意和责难。

不满意之后,就要追究原因。前些年,是产业化。教育产业化的口号,让人感觉到学校都钻到钱眼里了,一切向钱看。这些年则是行政化。大众从各种媒体报道上的感觉是:大学从国家拿了很多钱,学费也收了不少,不缺钱了,但是,大学却不断出问题,包括学术道德问题,经济腐败问题,老师们都争着抢着当官(处长、院长、校长),不专心教书和做学问了。这种官本位思想对高等学府的熏染,损害了大学的育人环境,造成了教育质量较差。因此,高校的行政化,必须除之。而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就是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从舆论看,好像就是这样一个逻辑关系。

相比较而言,对于科研部门、其他各种事业部门乃至寺庙和尚中广泛存在的行政级别问题,老百姓不是特别关心。因为,这些,与老百姓的直接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因此,人们就只盯住校长尤其是大学校长不放。此外,由于一些重点大学校长的任命中,后边专门带了个括弧,标明是副部长级。本意可能是想突显对这个学校的重视和这个学校的地位,可客观上,也起到了吸引公众眼球的效果。大学校长在取消行政级别的讨论中首当其冲,也就不难理解了。

大学的现状到底怎么样?

记者:在进一步的讨论之前,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到底“糟糕”到何种程度了?从舆论上看,高等教育简直是一塌糊涂,批评大学的声音到处都是,包括社会,包括大学里的人,也包括一些大学的管理者。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所面对的舆论环境,从来没有这样差过。这不是某个大学面临的问题,也不是某个大学校长面临的问题。舆论指责所有的大学,指责所有的大学校长。我国的大学究竟怎么了?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到底发展的如何?是越来越差,还是越来越好?是成绩和进步为主,还是问题和退步为主?

柯炳生:这需要权威部门用事实和数据做一个回答,需要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解读。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很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是没有办法深入讨论的。去行政化的问题,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先弄清事情到底发展到多么糟糕的程度了,然后再来弄清,行政化在其中要承担多大的责任。

评价大学,是件很复杂的事。主观印象,不能算数,而应该用事实和数据说话。通过对一些重要数据和事实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突出地表现在大学的三项主要职能上: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

在培养学生数量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1998-2008的10年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由341万人增加到2021万人,增加了近5倍。在校研究生从20万人增加到120万人,也增长了5倍。而同期,教师的数量从41万人增加到124万人,增加了2倍;师生比从8人增加到16人,每个老师所承担的教学和培养工作量增加了1倍。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从1997年的9.8%,提高到2008年的23.3%。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扩招是件好事,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巨大成绩:既符合效率原则,也符合公平原则。其中至少有四点理由:第一,每年扩招的500多万大学生,即便有就业困难问题,但是如果不上大学,就业会更困难。第二,大学生即便失业,再就业也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要容易的多。第三,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没有足够的大学生,是做不到的。第四,即便不考虑就业问题,上大学本身,就是件很有价值的事,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文明的需要。

在科技创新方面,国际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的数据,1999-2008年期间,高校发表的国际论文,从2.8万篇增加到20.5万篇,增长了6.3倍。并且,在全国发表国际论文中,高校的比例不断上升,由72%上升到85%。同期我国国际论文发表数量占国际论文总数的比例,从2.5%增加到11.5%,位次相应地从第9位上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主要功劳在于高校。2008 年我国表现不俗的论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该学科世界平均水平)数中,80%由高等学校贡献。这充分说明了我国高校在创新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大部分国际论文的第一作者是研究生,因此,这也间接地显示出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事实上,在我国几乎所有高新技术产业中,都有高校的参与。如果不是我国近年来自己培养出了大批的高层次人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很难想像的。

国家科技大奖,是另一个重要指标,既是对创新性成果的认可,也是对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的肯定。根据对2001-2009年度国家重大科技奖项的统计,自然科学一等奖共5项,其中高校主报3项,占60%;技术发明一等奖共7项,其中高校主报4项,占57%。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合计90项,其中高校主报14项,占15%。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在基础性研究的创新成果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而在应用性研究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常有一些微词见于媒体。但这些微词和指责,通常是笼统的和抽象的,最多止于个案。判断人才培养质量比较复杂,但是根据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判断,我国的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从总体上看,应是不断提高和改善的。第一,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高。从学历结构看,高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重,从26%提高到44%;其中教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重,从23%提高到61%。其中有不少是在发达国家获得了学位。高校发表国际论文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也说明了国际学术界对我国高校教师学术水平评价的不断提高。高校职称评定的标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年前或者10年前可以评上教授的科研成果,现在可能连评副教授都不够。第二,国际论文中,大部分的第一作者是研究生,也有少量本科生。国际论文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也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了更好的研究锻炼,具备了更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第三,学校的各种培养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包括教学条件、试验设施、信息网络以及国际交流等。第四,素质教育日益获得重视,高校根据国情和校情,进行了各有特色的改革与创新。第五,我国近年来取得的各种重大科技成就和举世瞩目的工程项目中,改革开放后培养起来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已经成为骨干和带头人。假以时日,会有一批大师出现。

我国高等教育近10年来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尤其是要考虑到:每个在校生平均财政投入,从1997年的0.96万元减少到2007年的0.85万元,而同期的学费标准,也大体没有变化。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改革开放政策的重大成果,也是广大教师和学生们共同辛勤努力的结果。对此,应当实事求是地予以充分的承认和肯定。

当然,与此同时,也无庸讳言,大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不少问题还非常突出。但是,这些问题具有相对性、局部性和发展性。相对性是指,尽管同过去相比较,取得了巨大成绩和进步,但是,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较,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较,同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水平相比较,差距仍然巨大。局部性是指,总体发展成绩很大,但是有些局部问题和个案问题还相当突出,甚至非常恶劣,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的整体形象和声誉(尽管不一定与行政化直接相关)。现代媒体的发达,使得个案问题具有突出的放大效应。发展性是指,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处于比较低的阶段,高等教育扩张的速度很快,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其他行业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此外,我国还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到处可见,这就包括官本位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大学行政化问题。

去行政化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记者:温总理讲的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行政化,指的是什么意思?行政化到底包括什么内涵?

柯炳生:行政化是个内涵丰富的词,至少包括两种有联系而不同的含义:一是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二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我理解,温总理讲的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的行政化,就包括这两个方面的含义。两种含义的行政化,尽管有联系,但是,表现方式、产生原因、影响后果、消除途径等,都很不相同。很多媒体把不同所指的去行政化言论放在一起,就造成了不少误解和误读。

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方面的行政化,是指过多地以行政方式,干预学校的工作,使得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受到限制。在这方面,学校管理层最清楚,感受最深,普通老百姓了解不多。而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是指学校的管理人员,以行政权力压制教授的学术权力,或者获取不应该获得的资源,使得学校的价值取向扭曲,大家都想当官,而不专心教学和科研业务。每个大学的情况怎么样,大学内部的人有判断,一般老百姓其实也了解不多。至于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有多少是内生的,有多少是外生的――即由于上级政府部门管理的行政化而产生的,恐怕老师们也未必都很清楚,校外的公众就更不知道了。我理解,去行政化,就是要解决两个方面的行政化问题。就政府与大学的关系而言,政府既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大学进行领导、指导和管理,但是,又要尽可能给予大学比较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办学质量和资金效率。就大学内部管理而言,关键是明确划分教授(教师)权力与管理者权力,并且彼此尊重;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机制,以制度来保障两种权力的发挥,保障决策的民主与科学,推动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行政化和去行政化问题的复杂性,公众是不容易完全理解的。但是,大学和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舆论就把批判的目标锁定这个方面,把取消大学和大学校长的级别,当成了去行政化的表征性目标。逻辑思路也比较简单:既然大学校长有级别,那么可见大学校长很在意当官,很愿意依赖行政级别来发号施令。如果大学校长说限于种种原因,目前取消了级别,工作上会有种种不便之处,也就更加给人以官本位既得利益者的形象,于是就成为众矢之的。

如何看待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问题?

    记者:取消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与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是不是一个概念?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有什么样的影响?您如何看待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问题?

柯炳生:取消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与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也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取消校长个人的行政级别,后者是取消学校内部所有人员的行政级别。媒体现在关注的,主要是前者。这两件事是分不开的。前者易,后者难。

先看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的可能影响。这要分两个方面考虑:对学校工作的影响和对个人待遇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有关联,但也不是一回事。每个人不一样,每个学校也不一样。

对工作的影响。这些天,若干个大学校长,陆续发表了对取消大学校长行政级别的看法。这些校长们都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估计是面对记者的提问,无法回避。媒体的报道,未必全面准确。但即便如此,也可以看出这样两点:第一,没有哪个大学校长认为给大学校长定级别是国际惯例,也没有哪个校长真正反对取消行政级别。道理其实也简单,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学,像我国这样有明确的行政级别。这不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必须。第二,目前可能还难以一下子取消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原因有种种。最简单的就是:我国就是一个高度行政级别化的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像我国这样所有的各种机构,只要是公办的,统统有明确的行政级别。有些校长担心,一旦大学先行一步,工作就会有种种的不便和困难。

对此,需要做更具体一些的分析。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与三个方面有关。第一,对内,就是对学校内部,取消行政级别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也就是说,把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取消,校长在校内管理权力的行使,在教授和学生们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会受到影响。事实上,校长的行政级别,对校内来说,本来就没有什么影响。教授和学生对校长的评价,是由校长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决定的,而与校长的级别,没有什么关系。第二,对外,就是对社会、媒体和国外大学等,也许会有点影响,但是,也基本可以忽略。说到底,一个大学校长的社会影响和地位,首先是由学校的知名度决定的;其次,才是校长本人的情况。通常,公众舆论和社会部门,并不能准确地判断校长的人品和能力如何,而只是依赖所任职的学校的名气。人们的潜意识是:能够当名校的校长,一定人品和能力都是超群的。因此,尽管美国的大学校长没有行政级别,可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校长,通常还是会比一般大学的校长,得到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崇敬。第三,对上,就是与各级政府部门打交道。这与政府部门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有关。只要大学还要到政府部门去求人,跑项目,要钱,估计多少还是会有些影响。越是不知名的大学,影响可能就越大;越是著名的大学,影响就越小。这是因为,越是著名的大学,现在享受到的办学自主权也越多,受到的国家行政部门的制约越少。因此,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如何,在这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关系到的,不是校长的个人面子,而是学校的地位和工作条件。至于其他方面可能还有一些不方便,主要是政府管理干部方面的,而不是大学和校长本身的。

取消行政级别对校长个人待遇的影响,是一些网络舆论关注的重点。其实,这里边有很多误解。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和降低待遇,实际上是两回事。如果说现在校长的待遇太高了,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为缩小社会收入差别而降低校长的待遇,则与大学的行政化没有什么关系,也与取消行政级别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现实中的情况是,凡是没有行政级别的大学的校长,个人的待遇都要远远高于普通教授。这包括国外的大学,也包括国内的民办大学。第二,取消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对校长个人待遇的影响有限。因为,能够当校长的,大体上都在学术上有相当的地位。尤其是知名大学的校长,很多是院士,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对他们的个人待遇基本没有影响。即便不是院士的,也是比较有影响的高级别教授,当校长的待遇,比只当教授高不了多少。事实上,对于全职校长(不承担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来说,其实际收入还低于很多普通教授的水平,因为没有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绩效工资。副部长级别的校长们的待遇高一些,主要也不是在工资收入方面,而是一种政治上的待遇和一些工作上的便利。实际上,校长之间的待遇差别,与其说是级别方面的,不如说是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别。同一行政级别不同学校的校长之间,收入差距可能很大。相信对于绝大多数校长来说,当校长获得的满足感,更主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是对事业的追求。因此,就个人待遇层面看,大学校长没有太多理由反对取消行政级别。大学校长担心的是,如果决策者和公众都把重点放在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上,而忽视了别的事情,那么,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仍然是实现不了的。

再看取消校内各个单位行政级别的影响。学院和系一级,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至少在研究型大学,教授们不怎么把行政级别当回事的。没有看到哪个学院的院长在名片上注明正处级或者什么级别的。学校、学院和系,可以没有行政级别,但是,不等于没有级别。学校仍然是管学院,学院仍然是管系。各个内设部门,可以不叫处级单位,但是,肯定得有个新称呼。负责国际交流的部门,不能叫国际处了,那就得叫国际部或者外事办公室?其中负责留学生事务的科,也要改为留学生分部或者留学生办公室?去行政化的本意,不应当是这样,这不是去行政化,是瞎折腾。

如果去行政化,仅仅是改变校内管理干部的称呼,不再使用处长等行政级别称呼,而是统统地叫某某老师,但是,也还是无法回避级别问题。原来的处长、副处长、科长、副科长和普通员工因为岗位职责的不同,也还是要有分级,并且实行相应的差别工资待遇。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已经有替代方法了,这就是职员制。职位由高到低,从一级到九级。其实,也就是换个称呼,而这好像也不能立刻就改善教学质量。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可以不在意称呼,但是,不能不在意工资。我们可以相信,国外所有的大学的老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可以不问级别,但是,恐怕没有不问工资待遇的。大学,可以取消行政级别;但是,不能取消的,是工资的水平和差别。如果一个大学的中层干部的工资等待遇情况,远远高于政府部门处长,那么就可以相信,他们不会在意是什么级别的。我国一些民办大学的情况,就是这样。

任意指责有学术成就的教授热衷于当院长和系主任,也是不妥当的。院长和系主任当然必须由优秀的教授来当,否则,由不具备学术能力的人来但,才是真正的行政化。在蔡元培和梅贻琦时代,实行教授治校,那些有发言权的大牌教授,大多也是院长、系主任和图书馆长等。美国的大学里,院长和系主任,也是学术含量比较高的岗位,也是由具有管理能力的教授来担任的。

对大学内部行政化的另一种批评意见,是教授担任行政处部的职务,例如教授担任教务处长和科研处长等。其实,做这种安排的本来用意,是教授比普通的行政管理人员,更懂得教学和科研的规律,从而他们担任处长会更好地为教授服务。去行政化,恐怕也不是让教授把这些职务让出来,让没有学术背景的人担任。至于有人指责这些“双肩挑”教授利用职权之便,更容易获得项目资源等,可能也是存在的,但是,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外生的,在于外部项目的管理体制有问题,自由竞争性不够。“双肩挑”教授由于有更好的人脉和信息资源,就比一般教授更有优势。这需要通过有关政府部门改善项目管理机制来解决。

简单说,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很可能仅仅是改变了名称。对于大学外部的行政化问题,无助于解决;对于大学内部行政化的深层次问题,也不会起到治本作用。

去行政化之外还需要做什么?

    记者:在去行政化之外,当务之急还需做哪些事情?

柯炳生:去行政化,是绝对必要和必须的,并且需要非常具体的针对性很强的有效措施。但是,仅仅如此,还是远远不够的。去行政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要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在去行政化之外,还有很多当务之急。在一个大学里,老师和学生们最关心的,可能不是校长有没有行政级别,或者是什么级别,而是校长的工作情况如何,是否令人满意。如果校长工作的不好,即便取消了他的级别,老师和同学们还是不会满意的。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有个好校长,不管级别如何。此外还有:如果校长不令人满意,那么,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比校长的行政级别问题,更为重要。校长怎样产生,各个国家是不一样的,有多种方式,包括师生代表选举,董事会挑选,上级部门任命等等。可能没有哪个方案,是最完美的。但是,无论通过什么方式选择校长,如果校长的工作能够获得大多数教授的认可,那就是个好校长;否则,不能获得大多数教授的认可,那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校长。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怎么办?这个问题,比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更重要。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比校长更为重要和关键的,是教师的质量水平。没有一支优秀的教授队伍,怎么折腾,教育质量也是无法提高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招聘、评价、待遇、培养、结构和条件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最为关键的大事,也是需要相对较长时间努力的任务。什么时候有了一流的教授,什么时候就建成了一流的大学。哪个学校有了一流的教授,哪个学校就是一流的大学。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无法在这里详细讨论。

还有,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要求到底是什么?在理念上,好像很清楚,就是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然而,素质教育问题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不仅仅是大学的事。家长们口中的素质教育,有没有叶公好龙的成分?那些高考成绩卓著的孩子们的家长,有多少人指责过应试教育的不是?如果一个学校真正实行了素质教育,但是,高考成绩不好,家长会真正满意么?老百姓对大学的要求,也就是在子女毕业之后,立刻找到好工作,高薪的工作,在大城市的工作,或者考研和出国。素质教育,能否在这些方面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多少人会真正在意和理会素质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应当何去何从?

还有一个问题: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程度,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政府的投入水平,大体相称?超前?还是滞后?对于一个发展国家来说,如果政府对教育的相对投入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那么,能够指望教育的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吗?

去行政化,可能是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的起点,但绝不是终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任务非常艰巨。每个大学的管理者,都需要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认真思考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结合本校的校情,制定出具体的落实计划和措施,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这是每个大学管理者的使命与责任。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加大对大学的关爱与支持,仍然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北京, 双一流建设高校, 研究生院 Tags:中国农业大学招聘

文章导航

Previous Post: [浙江传媒学院]关于考文垂大学举办留学说明会的通知
Next Post: [山西中医药大学]我院和山西职工医学院联合开展公开招聘工作人员面试工作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关注官微【高人网】,获取高校招聘信息

最新招聘

  • 在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读书是什么体验?
  •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怎么样啊?
  •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怎么样啊?
  • 重庆工程学院2020年人才招聘计划
  • 重庆工程学院2020年人才招聘计划
  • 河北省市两家医院招聘198人,部分岗位中专学历可报名
  • 音乐岗位招聘 | 上海音乐学院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公告
  • 学校编制已满,不就表明不缺老师吗?为何还年年招聘代课老师?
  • 重庆工程学院人才引进公告
  • 在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就读是怎么一番体验?

招聘词云

东北师范大学招聘 中国人民大学招聘 中国农业大学招聘 中国医学科学院招聘 中国政法大学招聘 中国海洋大学招聘 中国矿业大学招聘 中国计量大学招聘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招聘 北京协和医学院招聘 北京邮电大学招聘 医学人才招聘 南京大学招聘 南京邮电大学招聘 博士后招聘 厦门大学招聘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招聘 吉首大学招聘 天津理工大学招聘 宁夏大学招聘 宁夏师范学院招聘 宁波工程学院招聘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招聘 安庆师范大学招聘 安徽大学招聘 山西中医药大学招聘 山西医科大学招聘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招聘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招聘 支撑岗位招聘 教师招聘 武汉大学招聘 江苏师范大学招聘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招聘 浙江传媒学院招聘 浙江工业大学招聘 浙江理工大学招聘 清华大学招聘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招聘 管理事务科研招聘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招聘 西南交通大学招聘 西湖大学招聘 铜陵学院招聘 阜阳师范大学招聘

Copyright © 2023 高校人才网.

舟航科技 gaoxiaorencaiwang#163.com(#替换为@) 鲁ICP备20220162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