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连续5年粮食大丰收之后,农产品供给不断增长。这为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展望未来,根据对人口、经济和农业资源的发展预测,我国的农产品供求平衡发展趋势,仍然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如果农业发展问题不能获得很好的保证,如果农业问题出现了危机,那么,所引起的社会影响,也许比金融危机还要大和普遍。近期以来,在对金融危机的高度关注中,农业和农村问题有被忽视的危险。
我国目前农产品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比人们想像的要大。2008年,我国进口了3743万吨大豆,仅此一项,如果用国内土地生产这些数量,需要3亿多亩土地,相当于中国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3%。此外,还进口了874万吨植物油,220万吨棉花等。农产品贸易逆差182亿美元(不含水产品则为234亿美元)。
对于未来的预测,我国的粮食需求在2020年大致为5.75亿吨,按照15.8亿亩的粮食面积,单产需要达到364公斤/亩。如果以2008年为基期,平均每年亩产需要增加2.5公斤;如果以2007年为基期,平均每年亩产需要增加3.6公斤;以2000年为基期,则需要每年增加4公斤。无论如何,未来我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产量的增加,无法通过扩大面积的途径,而提高单产是唯一出路。提高单产的途径,主要是三个方面:加强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地力和抗灾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农民应用先进科技的程度。这里,着重谈谈后两个部分。
经过近年来的调整,我国目前有29所独立的高等农业院校,此外还有13所高等农业院校并入了综合性大学(有8个省份没有独立的农业院校)。统计数据表明,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半壁江山,是农业基础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是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共有专门的农业科技与教育人员7万余人,约占农业行业科技人员的一半。在校研究生近9万名,约占农业系统的80%以上,占全国在校研究生的10%。承担的农业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和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数占农业行业领域总数的60%以上。依托农业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农口总数的50%,一大批国家工程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也依托高校建设。2004—2007年累计获得的国家级重大成果奖励90项,占农业系统的50%。发表SCI论文数约占全国农业系统的70%以上。我国农业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玉米、油菜、小麦、水稻、林木、畜禽等新品种许多是由农业高校培育成功的,仅中国农业大学培育的玉米系列品种2007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的14%。在服务三农方面,先后实践形成了“曲周模式”、“太行山道路”、“专家大院”、“科技大篷车”、“红色1+1”等先进经验和模式。经过30年的建设,农业高校已成为服务于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人才摇篮、学术重镇和创新基地。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和全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院校也有了快速发展,本科和大专农科学生在校生总数从1997年的11万增长到2006年的33万,增加了两倍(尽管在全国在校大学生中的比例从3.5%下降到1.9%)。这些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和其他农业院校的招生情况不断提升。农业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农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仍然有很大差距,例如我国平均每1万农民中的大学生仅有1名,而美国为200多名;我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中的农业科技人员仅6名,尚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6,等等。
高等农业院校办学本身也面临很多挑战:普遍存在着历史欠账多,办学基础条件差,贫困学生比例高,农林专业学费标准低,科研成果以公益性为主,自我造血功能弱,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等等。同时,农林高校由于长期服务于弱势的“三农”,与其他高校相比,在争取办学资源、吸引优质生源、增强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工作更为艰重。由于社会上对农业和农业大学存在着的偏见和误解,农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与学校的实力地位不相称。例如,中国农大在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方面,在全国高校的排名在10—20位之间,而生源质量却在30-50位之间。另外,尽管国家这些年来不断加大了投入,但是,同需要相比较,远远不足。例如,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985工程建设中,首期列入建设的34所大学中,没有农业院校。985工程首期投入的重点是建设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农业院校没有能够获得这个方面的支持。
从国家发展农业的急迫需要和农业院校对发展农业的重要作用出发,国家应当继续大幅度提高对农业院校的支持力度,并且采取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建议国家加大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大计划中对农业院校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加农业高校在校生的生均拨款标准;仿照农科院系统,在农业院校中设立农业科研事业费专项,用于支持高校中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运转费用;设立农业高校专项建设基金(每年拿出几十亿元),专门支持农业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也应从加快推进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大幅度提高经费支出中的间接支出比重。
同时,为了鼓励和支持更多的考生尤其是农村的考生报考农业专业,建议建议无条件免除农业专业大学生的学费。每人每年3000元,四年共12000元。采取这样的措施的有利之处是:(1)增加报考农科的吸引力。(2)更好地解决贫困家庭的上学难问题。(3)操作简便。三中全会文件要求“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是非常正确的。不过,考虑到种种操作层面的原因,可能对所有考入并学习农业专业的学生实行无条件的免除学费制度,更为简便易行,并且更有促进作用。这会显著鼓励学农的积极性,而一旦学习了农业专业之后,就会更加热爱农业专业。毕业后从事完全与农业专业无关的人可能有,但毕竟是少数,因为,学了四年农科专业,再从事别的专业,对学生也是一种时间和财力的浪费。中国农大对过去5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三分之二的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如果全部实行,每年需要财政支出10亿元左右(33万在校生,每人每年3000元)。
与此相关联的另一个建议是: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使得农科大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三农做贡献。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3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农科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工作不尽如人意,除了学生本身的原因之外,现在的体制障碍也是重要原因。县乡机构招聘中人情风太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太低。为此,建议:(1)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要求,应当有大专以上相关专业学历。(原来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科技人员,应当具有中等以上有关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2)实行省级直接垂直管理的方式,采取与公务员或者村官公开招聘类似的办法,加强对农业推广人员准入资格的控制。